後現代是千變萬化的網路世代,每天我們接收許多資訊,然而,負面的消息總是多過正面的。面對未知,超前部署成為每個人的口號與擁有安全感的憑據。華人的父母比起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焦慮,在年年創低點的台灣人民生育率可以得知一二。大家擔心未來的變化、害怕自身能力不足、家世背景不夠雄厚,無法提供兒女優渥的生活條件基礎,恐怕生下孩子就注定輸,會比別人家的孩子矮一截——「輸在起跑點」。然而,到底孩子在「起跑點上」最需要的是甚麼呢?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說過一句名言:「在人生的起跑點上,我有兩大優勢——沒有錢和有好的父母。」

《聖經》也有一句類似的教導:「人在年輕時負軛,這是好的。他當安靜獨坐,因為這是耶和華加在他身上的。」(哀3:27-28)這樣的例子似乎在證明,一個人從小在物資生活極不容易的環境長大,嘗過貧窮、缺乏與艱苦的滋味,可以是他走向成熟、堅強、獨立的堅固基石。正如撒切爾夫人出身貧窮,卻造就了她剛毅勇敢的性格,深刻了解弱勢者的需要,成為英國極其出色的一位首相。

話可以說得輕鬆,但是,若非情不得已,世上有哪一位父母會捨得自己的孩子出生就吃苦呢?少子化的年代,孩子除了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愛、還有祖父母的寵愛,在層層的蔭庇下成長,就算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也多是未經困苦的考驗。這樣的孩子每天上課下課、寫功課、學才藝、玩手機、上網聊天,卻忽略自己有責任,可以對家庭、他人、社會有所貢獻。事實上,孩子智能的發展是重要的,讓孩子有全方位的開發、多元發展是每位父母親深深期望的一件大事。然而,孩子的成長是否只是關乎他吃哪個大牌子的奶粉長大?擠進哪間名校?是否出身名門、住哪個文教黃金蛋黃區?還是更重要的關鍵點是在於孩子有沒有沒強健的心智和健康的體魄?以及是否有勇於開疆拓荒、不屈不撓的信心、專注力與毅力呢?

《人生最重要的20件禮物》作者伍爾本(DR. Hal Urban)教授,他在高中、大學任教36年,接觸並影響過無數的孩子與家長。他認為好品格與選擇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兩項操練。伍爾本觀察道:「好品格是美好人生的根基」,誠如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所言:「品格就是命運。」

對於孩子在成長中的過程中是必須學習獨立。學習獨立的過程是漸進的,有步驟的,父母需要學習一步步的放手,而在放手之前,品格的教導是父母放手的籌碼。做父母的可以給孩子最寶貴並且是一生受用的禮物,就是以身作則地向他們示範如何規劃並活好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一手精心打造「自己的理想孩子」的一生。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父母總有一天會老邁。培育孩子的責任是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生命裡的第一對教練,家庭是孩子人生學習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透過與孩子生活在一起,花時間的陪伴、了解孩子的特質、興趣、優點與弱勢,協助孩子建立卓越的品格,才能建立孩子邁向人生成功的基石。

小故事I:小宇出生在白領階級的雙薪家庭,一歲多他就進入精英托育學院,兩歲學外語,三歲學「奧數」,四歲已送到維也納遊學,五歲登記申請私立中小學。小宇今年高中畢業,他沒有讓父母失望,在校成績名列前茅、多才多藝。父母為了讓孩子早日「學有成就」,從小就免除小宇學習一切家務(甚至私務)的責任。小宇除了上學、補習、學才藝,空閒時間就掛在網路上和網友哈啦。小宇認為已經給父母有交代了,他順從父母的安排,完成父母所設定的目標,再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志向。小宇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小故事II:阿宏今年從名牌大學畢業,從小學業表現非凡優異,他是家中獨子,眾目具瞻。今年受到嚴峻疫情影響,阿宏畢業後卻找不到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職位。阿宏並非沒有選擇其他就業的機會,因為他就是不願意低就,就在就業屢遭挫折之下的打擊,他越來越憂鬱,常常情緒感到低落、生活樂趣與動力減退、沒有面對挫折的創新精神,以致感到人活著沒有意義。最後,透過心理諮商師與身心科醫師的診斷,一致認為阿宏非常可能是患了憂鬱症,但是問題是藥物無效,所有藥物都無效。阿宏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想想小宇和阿宏的故事,到底我們的孩子怎麼了?他們擁有最好的學習條件、最舒適的成長環境,但是他們卻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就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他們得到眾人的稱許,但是他們似乎不知道為什麽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麽?是否當一切都向分數、成就看齊,而忽視孩子在品德、體育、美育、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教育,這些疏忽已經成為了扼殺孩子全人成長的頭號殺手?社會普遍的錯誤價值觀,不但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卻也扼殺孩子提早結束人生的賽場?

我很欣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名牌籃球隊教練伍登先生(John Wooden)。他曾率領學校隊伍獲得十次美國大學籃球聯賽(NCAA)的全國冠軍,其中包括一次七連冠。不論是哪一類球賽,從來沒有一位教練創下如此卓越的紀錄。然而,伍登教練從來不和孩子談「志在必贏」,反而,伍登教練和孩子們談品德。從伍登教練所建構的著名「成功金字塔」藍圖。不難發現金字塔裡的25個核心價值,包括道德性的價值,如:友誼、忠誠、合作、誠實、可靠,以及成就性的價值,如:勤奮、熱忱、技能、團隊精神、良性的競爭。當球隊將這些核心價值付諸行動,目的不是要招募到更菁英的球員,或是去賺取更多的金錢利益,而是去建立品德的金字招牌,卻持續、造就了令人驚嘆的成功紀錄。伍登教練在他的書上如此說道:「人生的目標和在球場上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要盡最大力量,成就自己可能做到的最好境界,在婚姻、在職場、在社會裡,或為了你的國家,都是如此。要盡最大的力量去貢獻自己所能,可以是物力,或是時間、創意、或是工作。在一切事上,唯一需要在乎的是努力!…不要從自己已成就的事上去評斷自己,而要從自己的能力所應成就的事去評斷自己。」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自認為是很認真的媽媽,循著蒙特梭利女士的教導看著孩子在不同的領域上成長而充滿喜悅。哥哥從小對感官、數學的蒙式教具著迷;弟弟則是普普,操作甚麼室內的教具都普普,只在運動場上很有笑容與動力。因著孩子不同的特質和須要,我把兩兄弟送進不同的公幼就讀:一間比較重視教室內教學的學校(外婆說像養蘭花),另一間比較重視教室外教學的學校(媽覺得像養野雞)。想也知道,這樣的用意是希望孩子能專注在自己專長的領域上快樂學習,不需要互相比較。然而,曾幾何時,孩子進入同一所公立國中後,我不知是哪條筋拐到,開始學會屬世的焦慮~焦慮~焦慮而使得孩子開始在升學的路上活得非常痛苦。然而,非常感謝上帝憐憫,經歷許多教養上的衝擊、挫敗、困難,讓我有機會回頭、調整,重新讓孩子找回對學習的熱情與自信心,回歸到屬於自己的正道。感謝上帝讓我有機會學習當家長,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盲點。話說回來,其實,成長路上哪個地方都可以是起點,都是可以重新開始的地方,而跑道(陸?海?空?)是可以選擇與調整的。終點?就不是你我可以控制的範疇啊!說穿了,就好好跟自己比賽吧!時時追求進步、心意更新變化,偶爾想慢活也沒關係。如今,兩兄弟越來越知道自己要甚麼,不再受媽媽無知的引導(媽真的懂得有限),勇敢選擇做自己。

目前,我在台東偏鄉從事教育工作,所服務的孩子73%原住民、12%是外配、15%是漢人,在這26個家庭裡,中/低收入與清寒家庭占了93%。我從中觀察這些孩子,他們有完全放手的父母,雖然免不了有孩子會因為家庭因素而會自怨自艾、自我放棄,但是卻有更多的孩子在本質上是不怕吃苦、樂觀、堅毅、熱愛藝術與運動,並且有勇於向學業挑戰的性格。雖然,他所擁有的不多,但是他們卻學習珍惜與感恩,在心態上很健康,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是誰,知道做什麽事情是好的、是對的,知道做什麽事情能夠讓自己發自內心地感到愉悅和自我肯定,即便多有挫折、磨難,但是他們卻可以在人生的馬拉松賽場上按著自己的能力努力地繼續前進,挑戰一場和自己比賽的長跑,跑得怡然自得。

—————————————————————————————————————————【鍾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